第139章 云溪县来函(第2页)
“如何?”
梅县令抬眼问道。
“回禀县尊,”
张师爷禀报道,“赵铺头依令前往梅花里,想请那里的里正入衙问话,却扑了个空,那里的里正不见人影,其案牍簿册也一并不翼而飞。”
梅县令闻言,脸色微微一变,随即冷笑一声:“好一个魏家,动作倒是利落得很!
本县令这边方才起了心思,他们那边便先下手为强了。”
张师爷微微颔首,恭声道:“那魏家虽为商贾出身,却也不是愚钝之辈,行事一向精明,想来是上次苏公子献策平粮之事,被他们耳闻在先;又知县尊一向惜才识士,必会循线查探,此番才急急先下手为强,将证据销毁!”
梅县令闻言,缓缓点头,眉宇间掠过一丝懊色,旋即想到此前送去的那文集,心中暗暗叹息,低声道:“是本县太过冒进了……原以为十拿九稳,却不想反倒害了这苏怀瑾。”
张师爷见状,连忙上前一步,低声道:“县尊何必自责?魏家在清河经营已久,势大根深,本就非一日可撼,此番之事,原是他们耳目灵敏、行动迅捷,与县尊何干?”
梅县令闻言,长叹一声,神色间掠过一抹惋惜:“唉……终归是本县识人不明,才使那苏怀瑾落入魏家为婿,明珠蒙尘,受人轻慢!”
张师爷闻言未语,心中却暗暗叹息。
苏怀瑾当日所献之策,救下的岂止是百姓,实则连他们也一并救了,若无那一策,灾民势必大批涌入清河,粮价高涨,民怨四起,局势难以收拾,届时若上官问罪,清河县也免不了要遭池鱼之殃,他们这些当官的,更是一个都跑不掉。
细思及此,张师爷心中不由生出几分惋惜,这份恩情,说是天大的人情也不为过。
梅县令沉默片刻,随即神色一敛,语气也冷了下来。
“传我命令,即刻派人暗中查访里正的下落,此事务必要小心行事,不可惊动魏家,更不可走漏半点风声。”
他说着,眼神微微一眯,指尖轻轻敲击案几:“告诉他们,若能寻得里正下落,本官必有重赏。”
“是!”
张师爷领命而出。
翌日清晨,薄雾笼罩荣园,檐下残留的露珠在晨光中闪烁。
苏怀瑾醒来时,只觉浑身酸软无力,脑子里一阵昏沉,他缓缓睁开眼,看见头顶的纱帐轻轻摇曳,昨夜的荒唐情景却如碎片般在脑海中接连闪回,顿时后背一凉,整个人彻底清醒过来。
我昨晚……真把那女人给上了?!
苏怀谨眉头紧锁,心中咒骂了声:“他娘的,这下可真是玩脱了。”
虽说魏明鸢是他名义上的妻子,但他从未真正把她当过“房中之人”
。
魏家虽号称清河首富,但本质不过是商贾出身,玄暄朝制度森严,士农工商,商居其末,商贾之子不得科举入仕,纵有钱财,也只能捐官,始终得不到士林与朝廷真正的认可。
且官本位的天下,富贵再盛,也不过是肥肉一块,真遇到一个心狠手辣的上官,套上莫须有的罪名,抄家灭族也就是一纸文书的事,前世的沈万三便是前车之鉴,富可敌国,最终也逃不过家破人亡、族人流徙的下场。
他若一直留在魏家,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锦衣玉食地过一辈子;但一旦魏鸿章或魏明鸢心生不悦,一纸休书,他便得过穷苦日子,更要命的是,他给魏鸿章戴了两顶绿帽子,若是此事败露……那可真是只有一条路:自挂东南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