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39章 云溪县来函(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清河县县衙,夜色沉沉。

后堂中灯火通明,烛光摇曳,映得梁柱斑驳。

上首公案之后,清河县父母官梅县令端坐其上,案几上摊着一封加盖云溪县印信的公函,他正俯身细细端详,目光间不时闪过一丝欣慰之色。

那是云溪县县令亲笔所书的公函,言辞恳切,情意真挚。

信中首先盛赞清河县苏怀瑾,称其虽身处市井,胸怀社稷,日前于清河县内献策平抑粮价,令云溪百姓得以安稳度灾,其见识谋略,非凡庸之辈可比,此策一出,云溪人心安定,市情复稳,功莫大焉。

继而又提及,日前本县恩师返程途中偶遇苏怀瑾,苏生不吝所学,将防疫之法悉数相告,言之有理,条分缕析,恩师归郡后,立即将此法呈与本县,本县得以及早布置防范,虽成效尚未彰显,但其远识之谋,令人钦佩不已。

信末更言:“此人虽籍隶清河,却能心怀苍生,急人所急,本县上下感其德惠,特此致函,以申谢忱。”

好,好啊……“

梅县令看罢信函,抚须微笑,眉宇间露出难得的舒展之色,作为清河县的父母官,辖下有人立下如此大功,于政绩、名声皆有裨益,他自然是脸上有光。

“想不到这苏怀瑾不但善谋良策,就连疫病也能拿出法子,实属大才呀!”

他又将信函仔细看了一遍,不由得感叹一句。

旋即,梅县令目光微转,落在信中提及“恩师”

二字上,眼中不由闪过一抹精光。

云溪县县令出身清河书院,其师是清河书院的张夫子,他自然知晓,只是,这封信前半段称谢平抑粮价之事,那是见了成效,理所当然;但后半段所言防疫之法,此事方才施行,尚未见效,怎会提前在信中郑重提及?

念及至此,梅县令心头一动,俯身在案几上翻找几卷案牍,果然在一份清河书台诗会的评审名单中,看到“张夫子”

三字。

“原来如此……”

他眉头微扬,心下了然。

显然,上次诗会之上,苏怀瑾那两首诗早已入了张夫子之眼,此老动了惜才之心,将其所言防疫之法悉数转呈弟子,并当众大加赞赏,云溪县令看出了恩师的心思,这才特意书函致谢。

“看来这苏怀瑾,倒真是……深藏不露啊。”

梅县令轻轻一笑,抚须而坐,眼底泛起一抹意味深长的光彩:“可笑那魏家,居然不识真人,将他招为赘婿,严苛对待!

此等大才,若能苦读一番,未必不能登科及第,蟾宫折桂,步入仕途,不过也罢,魏家毕竟是商贾出身,目光短浅,岂识此等栋梁之才。”

笃、笃、笃。

忽然,一阵敲门声打破了堂中的寂静。

“进来!”

梅县令说道。

门扉开启,进来的是他一向倚重的张师爷。

张师爷快步上前,拱手道:“县尊。”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