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吴州风流谣源于陇上人(第3页)
而回声塔,渐渐失去了光芒。
起初是每月只亮一次,后来变为每年清明才短暂浮现《草芥录》全文。人们发现,当每一个家庭都能坦然面对过往,集体创伤便不再需要一个中央象征来承载。
某年冬至,“闻”归来,带来最后一则消息:
**癸亥铃重现于敦煌沙丘之下,但已碎成粉末。经检测,其核心材质并非金属,而是七百颗人类牙齿熔炼而成。**
阿启听完,久久不语。
当晚,他又梦见荒原。石碑依旧林立,但这一次,不再有飞鸟衔名而去。相反,一个个活人从四面八方走来,手持纸灯,将名字逐一贴回碑身。他们轻声念诵,如同安抚婴孩。
其中一人走近他,面容模糊,却穿着灰袍,赤着脚。
“你是阿福?”阿启问。
那人摇头,又点头,声音如风穿林:“我是他曾扫过的每一片落叶,是他曾擦过的每一寸碑文,是他未能说完的那句话。”
“什么话?”
“**谢谢你们,终于听见了。**”
梦醒时,窗外大雪纷飞。
阿启披衣而出,见“闻”正立于铃兰丛中,仰望苍穹。远处回声塔轮廓淡若烟云,仿佛随时会消散。
“你觉得,它还会回来吗?”阿启问。
“不会。”“闻”微笑,“因为它已经不在那里了。”
“在哪?”
“在每个人睁开的眼睛里,在每一句敢于说出的真话里。”他转身看向校舍,“老师,您还记得第一天怎么教孩子听铃的吗?”
阿启点头:“我说,先学会安静。”
“现在该教新的了。”青年轻声道,“**先学会诚实。**”
翌日清晨,第一堂课取消铃声仪式。
孩子们围坐一圈,老教师只说一句话:
“今天,请你们对自己说一句真话,哪怕它让你难堪。”
长久沉默后,一个小女孩举起手,怯生生地说:
“我……我喜欢爸爸抱我,可我也恨他打妈妈。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风吹过铃兰,万千细响同时响起,宛如回应。
阿启站在人群之外,抚摸胸前碎埙。它不再发烫,也不再震动,只是静静地躺着,像一块普通的陶片。
他知道,它的使命结束了。
就像扫帚终将腐朽,火把终会熄灭,唯有光明本身,永不消亡。
多年后,当最后一个“静土”接种点关闭,当最后一座虚假纪念碑被推倒,史学家们回顾这段岁月,称其为:
**“草芥纪元”??万物卑微如尘,却皆有权发声。**
而在祁连山脚下的学堂旧址,仅剩一座石碑,上刻一行小字:
>**此处曾有人,教世界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