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九十章 开考、答题


学子们跟着书吏来到考棚,张籍一路上打量着周围,对他来说,这个时代的考场是个新奇的物事。

考棚正前方是一溜坐北朝南的公堂,处于高台之上,公堂屋檐高高的向前伸出,数根立柱支撑起一个棚子,棚子和高台共同形成一个类似后世看台的建筑。台上棚中设有公座,一排五张椅子,正中坐着一个带黑色官帽,着大红色绣云雁袍服,面色沉稳约四十许的中年人,这个大概就是毛知州了;在毛知州身旁的人,张籍就很熟悉了,那个身着绣着鹭鸶青色官袍的正是那次清渊雅集中认识的周学正。

队伍经过公堂,周学正也正好看到张籍,下意识的微微颔首。

公堂正对着的就是数排考房,以公堂为中线分东西两大区。中线就是通道,两侧放有大水缸和号灯,水缸以防火饮用,号灯用来夜间照明。东区的最东边和西区的最西边的通道中有茅房名叫粪号,里面放一只便桶,谁去上厕所不能说话,只能用牌子来表示,牌子正反两面都有字,一面写着“入静”,另一面写着“出恭”,现在还有不少人以“出恭”指厕所,这就是由科举而来。

临清州富庶堪比扬州,这些考房建设的也颇有档次,都是一水的白墙青瓦联排而建,每个考房左右约一步距离,深约两步,也就是宽一米多,长两米的空间,高度两米也是两米半的样子,棚内有考案,椅子。

还未等张籍细细看完,就听带队书吏依次唱名,按顺序向高台上公堂中的毛知州和周学正行礼作揖,行礼后旁边有人再次检查考牌并比对相貌特征,确认无误后方发下试卷纸由另一名书吏引入考棚。考试程序甚是严密。

片刻后,只听带队书吏唱名道:“临清州仓上村,张籍——”

张籍闻声出列向台上行礼作揖,一旁的小吏检查完他的考牌,说了声:“过。”张籍便跟着考棚书吏进入了考试区。经书吏提醒,张籍按照试卷纸上标注的座次找了自己的考舍——位于东区第四排第五列,这个位置一般,不好也不坏。

张籍进入其中,并无异味,检查了下也没有虫蛇等物,张籍记得后世看过清朝科举的一则逸事,说是嘉靖朝某一考生在考舍中被毒蛇咬死,直到考试结束好几天后才被发现,张籍可不想做个倒霉鬼。

考舍都是联排的,中间仅以一堵墙隔开,墙角上留有小龛,可用来加热食物和水。木板搭在墙的两边坑洞中就是案几了,张籍将笔墨等物拿出后,把考篮放在一角,在案上放好油灯,点燃蜡烛,开始研墨准备——这个时候是不可以答卷的,要等待云板号令声。

等了约莫一盏茶时间,考棚中的人声越来越多,张籍考舍的两侧也都有了动静,忽而公堂处传来一阵击云板的声音,整个考场顿时肃然一静,张籍将试卷取出,小心的在书案上铺好,也不急着落笔,先看起试题来。如此云板声又传来两次,天色也已经明亮了,这时考试才正式开始。

不时有兵丁衙役在过道中走过,巡视着学子们的考试情况,这个时候,如果有人站起来,或者大呼小叫,顾盼四周,就会被以作弊论处了。在书院作弊不过是会被同窗耻笑,逐出书院,在县试作弊,想想后世的公务员考试,一样是取消本场考试成绩,并且上个黑名单,多少多少年不允许下场。

接着有书吏举着考题贴板在考舍通道中来回走动,这也是县试考试中的方法,只发草稿纸和正文试题纸,和后世不同,考试题目并不在试题纸上,因为古代印刷或者让人抄写都免不了泄题,故而都是由出题人想定题目,临场时再写出公布,以确保公平,当然这个公平是一个相对的公平,在这个人治的社会,出题人泄题的例子很多。到了乡试会试这种大考时出题则变成了旋刻旋印,对技术要求,人员要求等更为严格严密,不过县试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只能用人工方式。

第一名书吏试题板上写着的是一道四书题,“鸢飞戾天;鱼跃于渊。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果然让董讲郎说中了,在临清州这样考生众多的地方,县试容易出偏题,这显然就是一道截搭题。张籍的耳边隐隐传来考生们的哀叹声,截搭题——难啊!

第二名书吏题板上写着的是五经题,一共五道,易经,春秋,礼记,诗经,尚书各一道,由考生各取本经来答。

第三名书吏题板上写着的是试帖诗一首,要求五言八韵。

三道题目张籍感觉难度尚可,遂将题目依次抄在草稿纸上,之后六张草稿纸上、三张试题正文纸上都写上姓名,然后思考起试题来。这里张籍谨记书院讲郎的嘱咐,一定要先写草稿,考场上的草稿是要收上去的,以证明文章是自己所写,而不是抄袭别人的。草稿正文都写完后,还要在草稿上注明我的正文中涂改几字,添加了几字。数目字还得用汉字大写,也是防备阅卷的人作弊,替你改卷子。这个草稿制度也是一种防作弊的方法。

第一道四书题两句都是出自《诗经》,第一、二小句出自中庸第十二章,原句是“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意思是《诗经》中有言:“鸢鸟飞向天空,鱼儿跳跃深水。”上下层次本性分明。

第三、四小句出自中庸第十三章,原句为“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结合上下文意是在说《诗经》中有言:砍削斧柄,斧柄的式样就在眼前。握着斧柄砍削斧柄,应该说不会有什么差异,但如果你仔细观察,还是会发现差异很大。故而君子要根据不同人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办法治理,只要他能改正错误实行道就行。用现代的话来解释就是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这两句该如何巧妙的将之结合在一起破题呢,张籍沉思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