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风华绝代小后妈[年代]第65节(1 / 2)





  这几年两人没有因为没孩子的问题生疏,反而因为生活里只有彼此,而越来越珍惜。

  艾冬雪这几年在工作上的进步很大,对待养鸡场的工作也极其认真。

  从负责财务、采购工作,到接受人事管理等工作,都做得得心应手。

  她的成长让舒月尤其感慨。

  如果什么时候她不在养殖场工作了,她相信艾冬雪完全能够把养殖场继续办得更好。

  “艾姐,有你在,感觉我都可以退休了。”

  艾冬雪开玩笑说:“你哪天想退休了,我就接你的班。”

  舒月无奈:“你现在开玩笑都不带脸红了!”

  张大嫂也很感慨:“就属小艾这几年变化大!现在这风风火火的样子,我怎么感觉跟方大嫂越来越像了呢。”

  艾冬雪笑笑,继续忙着手里的活儿。

  *

  渔村那边给送来的饲料越来越多,除了鱼干以外,其他各类饲料都送,都是他们生产大队的,价格不贵,质量还好,所以维持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小虎爸办工厂的想法,进展并不是很顺利。不过,他靠着一腔热忱和一封介绍信就能外出闯荡。这几年,有空就出去考察别的工厂,除了连城市,他还去过南方几个沿海的城市。

  这枫明岛上军属区和非军属区所有人里头,要论谁走过的路最远,到过的地方最多,见识最广,陈司令之外,恐怕就属小虎爸了。

  渔村那边公社里,一些年轻人、老年人,都经常拉着他讲外面看到的情况。

  小虎爸性格依旧温和,只是说话更加有逻辑和条理,做事也更加雷厉风行。

  只不过这年头社办工厂需要公社的批准,并提供资金支持。测算下来,需要三万元的启动资金,用于建厂房,采购设备,付一些包装材料的定金。公社拿不出这么多钱,一直没有批准这件事。

  小虎爸已经把送饲料的活儿交给了小高,但是他每隔一段时间还是会来养殖场问问反馈,顺带跟舒月讲讲他的见闻。

  舒月听他讲的很多事儿,连她都没见识过。

  虽然工厂现在没办法建,但是这样的人、这样的精神,放在改革开放以后下海经商,绝对不可小觑,很可能成为第一批吃到螃蟹的人。

  她不能告诉他几年后会改革开放,再过十来年经商环境会逐渐宽松。但她一直鼓励他别放弃,“你现在积累的这些见识和经验都很宝贵,再等等,我们国家的环境也许会越来越放松,一定有机会能办成的。你已经迈出了这么多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小虎爸笑笑,“不管怎样,我都没后悔。我出去看了以后才发现,每个地方是不一样的,以前自己就没出过岛,还以为别的地方跟咱这一样呢,真是那个什么来着,什么井里的青蛙……”

  舒月笑着道:“井底之蛙。”除了佩服他的行动力和耐力以外,也佩服他这种乐观的精神。

  她原本觉得自己就是个乐观的人,可眼前这个其貌不扬的男人,比她还要乐观豁达。

  想起当初去渔村的时候,还没见面就听到小虎妈口口声声说自己男人“怂”。现在真是感慨:“大哥,你这人是深藏不露。”

  小虎妈看到男人吃小亏,可没看到他内里的大乾坤,舒月想,她也是嫁对了人。

  舒月很久没见到小虎了,她记得小虎跟程白杨差不多大。“对了,小虎咋样了?是不是也该上初中了?”

  提起自己儿子,小虎爸神情都柔和了很多:“十一岁了,他上学晚一年,才上五年级。”

  “一定要让他好好上学,好好读书。以后说不定要恢复高考,到时候考上大学,就能吃上公家饭,有个好出路。”舒月不能说的太明白,只能暗示他,让他重视孩子的教育。

  小虎爸听到这话,眼睛里放光,好像看到了希望,反复确认:“真的?我们渔村孩子都是世世代代当渔民的,没几个出去的。不过我出去了几趟,还真是想让他以后能走出这个小岛。”

  舒月:“现在连城市那边只有工农兵大学招生,但是以后说不好。之前那些正规大学说不定啥时候就能恢复招生了。总之多读点书是有好处的,你可一定不要让他放弃读书。至少以后写个材料算个数什么的,不至于没文化。”

  小虎爸连连点头,“这小子内向,但是读书倒是能安下心来,学习成绩还不错。”

  舒月鼓励他:“那就更得让孩子坚持了。以后送出去,去市里头读高中。”

  如果是旁人告诉他这些话,他还可能随口一听当一阵风。但是舒月见识多,点子多,听她这么一说,他就更加重视起来了。

  回去路上,想到自己儿子以后能出了这个岛,到外面去谋生,还能到那种单位里端上公家饭碗,心里就美滋滋的。即使是幻想,也觉得有所期待,生活更有奔头。

  跟小虎爸聊完了以后,想到养殖场里大嫂家有孩子的,舒月也顺便提了一嘴:“大嫂,记得让孩子好好读书,让他们坚持读高中,教育能改变命运。”

  岛上很多家长都不重视孩子,王大嫂家的女儿冯文锦今年初三,,她正想着让她别上学了,过几年也来养殖场上个班,一个月领三十块钱也不少了。

  不过,冯文锦却明确拒绝她的安排,“我就想上学,我要出去。”

  王大嫂无奈,又带着女儿去咨询舒月,“小舒,我听你说应该让孩子上高中,上高中以后能干啥?”

  舒月一看母女俩,再加上对王大嫂这人的了解,就知道了情况,“文锦,你想上学是吧?”

  冯文锦对舒月收起脸上的不高兴,“是啊,舒阿姨,我不想在岛上了,我想上高中,去市里头。”

  “你这个想法很好啊,你妈妈应该支持你。”舒月肯定了她的想法。

  王大嫂有些搞不懂,“小舒啊,我本来想着,她出去能干啥,去市里头读完书那不还得回来?我觉得咱养鸡场就不错,想让她来咱养鸡场工作。不过你刚才说的,出去读书有啥好处?”

  “王大嫂,以后咱们国家肯定发展的越来越好,他们年轻人是要成为国之栋梁的,将来肯定有用武之地。咱们培养孩子,就是给国家培养人才。你就让她去吧,你家里也能供得起,多读几年书,多见识见识外面,总有好处。”

  舒月知道冯营长已经升了副团长,工资也跟着涨了几十,一个月一百五十块左右的工资加津贴,在加上王大嫂一个月三十五块钱,一家四口人一百八十多块钱,这条件供俩孩子读书一点都不费力。“如果文锦以后能考上大学,那就能去那些公家单位上班了,你说是不是挺好?”

  王大嫂听到这话突然就开窍了,供孩子上学就是花些钱,但是很可能端上公家饭碗,确实不错。转头对女儿说:“行,你舒阿姨说了,那我就支持你。”

  这几年王大嫂在养鸡场工作表现不错,已经成了养鸡的技术骨干,遇到问题很多人都请教她,她也热心的帮着解决,舒月还给担当骨干的几个大嫂涨了工资,一个月多五块钱。

  她这人虽然偶尔说些过于实在的大实话,让人觉得不舒服,但她也没坏心眼,后来还肯主动承担责任、转变思想,跟其他人相处的不错,舒月对她也改观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