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十二卷千秋功业需百战第一千二百五十五章韦州(1 / 2)


两日后,韦州城下,秦军各部陆续赶到,一时间,大军云集,刀枪如林,旌旗蔽日,秦军营寨,密密麻麻分布于韦州城下,一眼望不头。

此时,西北已渐渐进入秋季,风沙之中,透出了一丝凉意,一面面秦军将旗在风中烈烈舞动,人喊马嘶之声,响彻天地。

数十年过去,秦人复来,声威更胜当年。。。。。。。。

韦州城静静矗立在那里,好似一点声息皆无,高大的秦人骑士,在城下纵横来去,耀武扬威,好似一点也没将城上守军放在眼里。

韦州城并不算高大,当然,那是和长安或是几座北地雄城相比,实际上,韦州城在西北,算得上是有数的大城。

因北接灵州,南连萧关,东控横山,实乃西夏一等一之军事重镇,一旦西夏有南侵之意,这里便是西夏人囤积粮草之地。

而秦人若是北来伐夏,这里也是必经之所在。

由此,西夏各大军司起伏不定,但韦州之静塞军司,却从来不曾轻动过。

而近十数年来,因与金人连年战于河南地,河东等处,左厢军司渐渐势强,西夏东南东北各大军司皆受左厢军司辖制,左厢军司也一跃而为各大军司之首,权柄比起当年西夏立国时来,更胜三分。

这样的势头,别说各大军司,即便是皇帝陛下,以及朝中重臣们,也无可奈何,因为如今的西夏国相大人正是出身左厢军司。而继之者。更是国相大人的侄儿。如今的西夏名将李元翰。

当然,左厢军司之所以膨胀到如今地步,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却是,可以任意取用东南银州等地之粮草,而其北面,又是西夏最重要的养马所在,如此粮马不缺,又常年与金人交战。将强兵精之下,其势也更是难制。

不过,归根结底,还是东边的各大军司失去了制衡左厢军司的能力,在这个上面很多睿智之人就算不愿意,也必须承认,若没有李元康叔侄两人励精图治,如今的左厢军司也不定会比西南的右厢军司强的哪里去才对。

可以说,时事造就了如今的左厢军司。。。。。。。。

不过与其他各大军司俯首于其下,却也无可奈何相比。静塞军司却渐渐脱离了左厢军司辖制。

说起来,并不算奇怪。第一个,就是韦州的位置,因有横山阻隔,左厢军司对静塞军司之影响,向来便不高。

而韦州地近京师,从静塞军司成军开始,即便其一直为左厢军司辖下,但无论左厢军司还是右厢军司,对其都不能任意的指手画脚,对其控制最力的,还是朝廷。

再有,静塞军司向以横山羌为主,这些山间羌人,身体强健,登山过积涧,步履如飞,在西夏军中,号称步跋子,西夏步军精锐,多出其间,乃攻城略地之首选。。。。。。。。

横山羌粗野蛮横,桀骜不驯,为西夏朝廷所忌惮,不过,若没有横山羌阻隔西夏门户,却又哪里会让人心安?

不得不防,却又不得不用,如此一来,西夏朝廷更不容其他军司染指于此。

而时至今日,即便是西夏国相李元康,也不会让静塞军司受左厢军司辖制,实际上,谁都清楚,这是一块禁地,在左厢军司坐大的今天,更是如此。

即使这些年,静塞军司之兵卒,屡屡被抽调,前往河南地,与金人交战,或者四出剿匪平乱,不过之后,静塞军司兵卒,都要回归静塞军司建制,从不补往别处,这在建制混乱的西夏军中,是十分罕见的。。。。。。。。。

由此可见,朝廷对静塞军司看顾之严了。

不过,再怎么说,韦州的地理位置也决定了,它必然只是一处中转之地。

不提大军作战如何如何,只说平日,西南之粮草,必定要经过韦州运往灵州以及京师兴庆,而右厢军司,以及南边的萧关,与秦人边境处的各处军寨,粮沫,军饷,都要从韦州起运。

是的,韦州最重要的一个作用便是粮草聚集之所在,也可以说是粮草重镇,正在西夏粮道的咽喉之上,从韦州建成那一天开始,这个作用就几乎是他的唯一使命。

所以,韦州向来是繁华的,一到秋末时节,这里南来北往的人流几乎可比京师兴庆,军人,商人,夫役,山民,在这里随处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