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 111 章 商业与货币11(第6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晚上,儿子偷偷摸摸去挖墙角,结果遇到了同样偷摸扛着铲子过来的父亲……

【这些老祖宗们在藏钱的时候都没想过,藏着藏着市场上钱没了,你的后代怎么办。】

【前朝的老祖宗把黄金铜铁都给藏到地下,轮到朱元璋时,老朱傻眼了:钱呢!钱呢!为什么我大明一开国就没钱!】

朱元璋:朕已经知道老祖宗们把钱藏到哪里了,现在就去找老祖宗“借”钱。

【大明虽然没钱,但是还

()跟钱过不去,明初时实行的是更严格的“重本抑末”政策。】

【比如,商人的地位更低。比如,海禁政策。再比如,朝贡制度。】

朱元璋曾言:“若有不务耕种,专事末作者,是为游民,则逮捕之。”

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又规定:“农民之家止穿绸纱绢布,商贾之家止穿绢布。如农民家但有一人为商贾,亦不许穿绸纱。”

其实不是只有明朝不允许商人穿丝绸,汉初时期刘邦也实行过禁止商人穿丝绸、禁止商人乘车骑马、禁止商人持有武器的抑商政策。

海禁同样不是只有明朝才有,宋朝、元朝都曾经短暂的实行过海禁,而且并不影响海外贸易。

从明太祖朱元璋时期,才开始长期实行海禁政策。

从明初到后面,海禁愈演愈烈,内容越来越详细,最严重时期连渔民出海捕鱼都不被允许。

海禁政策的限制是双方的,不仅限制了大明沿海的百姓下海经商谋生,也限制了外商来华贸易,让唐宋元以来的开放贸易开始走向衰落。

元朝虽然打败了宋朝,但是对外贸易上继承并发展了宋朝的贸易政策,也学着宋朝建立市舶司,发行纸币和铜币,海外贸易比宋朝时更繁荣。

明朝却把海上贸易的大好局面直接腰斩,并且,一反宋元时期不重朝赠而重贸易的趋向,重新建立了所谓的“朝贡制度”。

“朝贡制度”在明朝之前就存在,但是与私人经商并不相悖。

少数民族或者异域国家朝贡中原朝廷,维护双方的政治和平关系;民间的私人商贩经商贸易,维持双方的经济贸易关系。

但是到了明朝,不允许有除了“朝贡”以外的私人商贸行为。

在“朝贡制度”下,海外诸国想要和华夏经商,必须先在政治上与大明建立宗藩关系,被大明册封,奉朔称臣。然后大明颁给贡舶勘合,作为来往封贡的凭证。有了勘合凭证的国家,才能在修贡的名义下,带着货物来到大明,进行有限度的贸易。

并且,在大明时期的市舶司,不再是监督自由贸易市场经济的机构,变成了监督异族国家交易的机构,异族国家只允许限期开市3-5天,在此期间,任何私人贸易都不被允许。

宋元时期的市舶司,主管海外贸易。

到了明朝,市舶司如同经济里面的东厂,监督着贸易双方,让经济想活跃都没法活跃。

“朝贡制度”下,明初的私商贸易是完全销声匿迹的。

大汉,桑弘羊忍不住吐槽:“这朱元璋到底懂不懂经济!什么都监督,这还怎么做生意!”

“比朕的控制欲还要强,佩服,佩服。”刘彻对后世的同行,第一次说出“佩服”两个字。

桑弘羊看到的是,僵硬制度、限制范围、限制时间下的死板,经济根本没法自由发展;

刘彻作为帝王,看到的是朱元璋的强烈控制欲。

这种严格礼制与监督下进行的对外商贸,

与其说是经商,不如说是政治交易。

但是他都明白,水至清则无鱼,什么都要监管掌控,不怕精力不足吗?

“这明朝真是两个极端。”主父偃同样看出了朱元璋的真正用意,他还想起天幕提到过的罢工皇帝,对明朝的皇帝也很佩服。“开国皇帝什么都要管,后面的皇帝什么都不管,这真的是一家人吗?”

刘彻经此一提醒,也想了起来。

是啊,他大汉的皇帝不是说都好男色吗,这也算一脉相承的一家人。

唐朝的皇帝都磕丹药,嗑死了五位皇帝。

宋朝的皇帝都不敢打,宁愿逃跑和赔款也不想开战。

明朝的皇帝,怎么风格差距这么大?不会被人掉包了吧?

【这里重点说一点朝贡制度。】

【朱元璋定下来的朝贡制度,是“厚往薄来”,以超过朝贡国献上贡品的发赏赐回馈朝贡国,一度被现代网友戏称为“冤大头政策”。】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