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5章 颠覆(第4页)
伙计笑道:“正是。妈妈,另外两本书是包相的读书笔记,这是样书呢!郎君说让您带回去给孙儿,让他学了包相的硬骨头!”
老妪的嘴唇哆嗦了一下,默然点头,然后小心翼翼的抱着三本书回身走了。
走出一段时,她缓缓回身,冲着沈安福身为礼。
沈安拱手还礼,陈洛问道:“郎君,其实咱们可以不收她的钱。”
“那是尊严,不收不好。”
“尊严?”
“对。”沈安说道:“看到没有,这些百姓买了书回去,随后就会想办法让孩子识字,到时候大宋处处都是读书人,那时候……士大夫再想哄骗他们,那就难喽!”
这年月的百姓堪称是愚昧,而不识字就是愚昧的起源,所以沈安这一下算是捅到了不少人的肺管子。
“那些农夫也想读书?”
“是啊!”
“痴心妄想!哪有先生来教他们。”
“县学和州学的教授都忙着呢,若是那些百姓蜂拥去请教,他们也得疯。”
这是个问题。
但沈安已经想到了解决之道。
他在家里奋笔疾书,随后奏疏就被送进了宫中。
“这个天下,终究要从下面开始变一变才好!”
坐在书房里的沈安笑的很是惬意。
……
本月随后三天了,求月票啊!,!
>有人大概去试过,“那些先生很是傲气,板着脸不理人。”
有人说华夏文化在大宋登峰造极,这话没错。
相比于汉唐,大宋的教育事业堪称是前无古人。
说到教育,这个必须要提到太祖皇帝。太祖皇帝爱读书,手不释卷,连领军作战都是如此。上行下效之下,大宋的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到了后来,教育甚至成了考核官员政绩的一个指标。
你做地方官,地方教育没发展,那你就是不称职。
而这股子风气渐渐深入人心后,捐资助学也成了风潮。
但凡有些能力的都会去捐些钱助学,这算是风雅事。
可哪怕是如此,大宋的识字率依旧不高。这个和教育成本有关。
这个时代读书是件奢侈的事儿,不管是吃住还是购置笔墨纸砚,都不是一般人家能承受的。所以有人说富者愈富,为何?因为他们的孩子在读书时,平民的儿子却在玩泥巴,或是跟着大人干活,最后成为田间的一个麻木农夫。
这个局面要想改变,降低读书的成本是最重要的。
所以沈安出手了。
“五文钱?”
“没错,五文钱!”伙计得意的道:“知道咱们这里是谁的吗?沈龙图的产业,还担心什么?只管买!”
“是沈龙图的书店?”
“汴梁难道还有谁敢冒充沈龙图?”
这句话让所有的担心都消散了。
“某要买一本!”
“……”
瞬间书店就被淹没了。
“……别抢!特么的!那么便宜还偷!抓住那个偷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