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名额选定二合一(第4页)
然而,朝廷只是传达了魏王赵润的一句话,就让那些大喊不公的落选学派弟子没了声音:我很欣赏小说家的那些故事。
魏王赵润这等雄主都亲口表示欣赏小说家了,其他人还能说什么?
再不情愿,也只能默认小说家被列入「八个辅修」的名单。
“算了算了,全当给陛下(魏王)解闷吧。”
各学派的子弟们只能如此劝说自己,默认了这个既定事实,就连此前看不起小说家的儒家、法家等学派的门徒,也不再攻击小说家,他们全当这次朝廷只给予了「四主七辅」十一个名额——最后那个名额,就任由那位魏王陛下吧。
但事实上,赵弘润对小说家的看重,可不仅仅只是因为他喜欢看小说家的那些故事。
他看重的,是小说家在编写那些故事时,其天马行空的构思以及夸张的文字表现形式,这可是相当有利的武器啊。
打个比方说,赵润他日若是要提高他魏国将领的知名度,他完全可以让小说家编写一个个故事传于天下,就比如司马安曾经用五百只羊击败了三川的羯部落,这是多么好的材料啊,在小说家的笔力渲染下,在这种缺少娱乐条件的年代,司马安绝对一下子就能成为天下各国百姓耳熟能详的魏国名将。
通过故事的表现形式,一方面正面宣扬魏国的官员与将领,一方面贬低其他国家的官员与将领,夹杂魏国私货的文化输出,还有比这更有力的武器么?
正因为如此,尽管这个时代的诸家学派都看不起小说家,但在赵润看来,魏国能得到小说家的支持,绝不亚于十万精兵!,!
鸱对徐弱说道:“钜子,今日之事,对我诸学派,诚乃千秋之利,贤兄且莫错失良机啊。”
魏墨钜子徐弱点了点头。
他岂会不知这次机会千载难逢?
可是,魏王赵润要求他更改墨家的思想,这让他有些犹豫。
见此,介子鸱劝说徐弱,既然法家能为了自己学派的生存与发展,默许以及忽视了「君主」这个超脱国法的存在,墨家为何要如此倔强呢?
没有君主的支持,墨家如何能经久不衰?
徐弱还是有些犹豫,一来是心中有些抵触,二来嘛,他只是魏墨钜子,而不是墨家本派的鲁墨。
鉴于这种情况,介子鸱不适时宜地说道:“既然如此,钜子何不提出那个新的思想?”
“新的思想?”徐弱下意识地看了一眼公羊郜,心中若有所思。
所谓新的思想,即是徐弱当初与介子鸱商讨之后,在「大一统」基础上的「兼爱」、「非攻」——这样一来,「非攻」的问题就被完美的解决了,变成了提倡和平、制止内乱。
而这,有利于国家的稳定。
但是,兼爱依旧是一个无法绕过的问题。
“钜子,不可错过千载难逢的良机啊!”介子鸱在旁劝道。
魏墨钜子徐弱考虑再三,最终咬了咬牙,决定接受魏王赵润的建议,稍微删改他墨家的核心思想,淡化兼爱、非攻,或者,有所保留地推行兼爱非攻——只是一样这来,墨家的兼爱,就跟儒家的仁爱接近了,这让徐弱十分难受。
在告辞的最后,徐弱叹息道:“待此事传遍天下,恐怕我魏墨要被墨家除名了……”
他这番话,确实有先见之明,待等几个月后,待天下墨家子弟得知魏墨居然删改了墨家的思想,顿时哗然。
很快地,魏墨在墨家中的地位,就变得跟儒家学派中的「卜氏一脉」差不多,皆被视为‘另类’,但相应地,魏墨却因此得到了魏王赵润的支持,继儒家、法家之后,成为了魏国的又一显学。
魏墨的妥协,使得魏王赵润真正确认了「儒、法、墨、兵」这四个日后注定会成为魏国四大显学的主修名额。
待诏令颁布之后,儒家、法家、墨家(魏墨)、兵家子弟们,纷纷喜悦庆贺。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都被选入主修名单,但是儒家与法家子弟的竞争,却远远没有结束,他们彼此,还在竞争第一显学的位置。
至于其他学派,则开始争夺八个辅修名额,虽然辅修明显不如主修,但怎么说也是兴旺自己一派学术的良机嘛。
然而,在这八个辅修的名额当中,魏王赵润却开始了暗箱操作。
首先被选入的,乃是纵横家。
尽管相比较儒家、法家、墨家三大显学,纵横家只是小学派,但赵润却给这个学派寄托厚望。
在他看来,只有具备战略眼光的人才,才可称得上是纵横家,事实上这对国家非常重要。
就拿赵润本人来说,如果不是他具备超越当代的卓越眼光,制定了种种适合魏国发展的战略国策,魏国根本不可能发展地这么快——虽然赵润并非纵横家门徒,但他本身,已经起到了纵横家子弟的作用。
尤其是在前几年那场波及整个中原的旷世之战中,正是赵润,一手促成了「魏秦楚」三个强国的联盟,去抗衡「齐韩鲁越宋」,纵使是正统的纵横家,也很难比赵润做得更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