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万世之基二合一(第8页)
可眼前这位陛下居然表示,哪怕是收集一下天下人的姓氏,也可以著书立言?
“……这、这不合圣人教导啊。”
杜宥一脸为难地说道,他无法接受,著书立言哪里是这么随随便便的事?
赵弘润微微一笑:“就按朕说的办!”
“……”杜宥张了张嘴,愣了半响后,这才微微点了点头。
他也明白,只要是这位陛下决定的事,那就绝无收回的可能。
而此时,温崎则在旁问道:“陛下欲如何推行?……据臣所知,除非是有心仕途的人,否则,寻常平民百姓,未必有钱购置书籍,书籍对于他们来说,太昂贵了。”
说着这话,他略有感慨,毕竟他当年就曾为了购置书籍、甚至借阅书籍而穷困潦倒,这一点,介子鸱亦深有体会。
赵弘润点了点头,他当然明白这个时代的书籍非常昂贵。
但归根到底,书籍之所以昂贵,那是因为这个时代的书籍几乎都是手抄本,可一旦书籍能够印刷术大量复制,书籍的价格,一下子就掉落下来了。
问题是,这样做会不会引起旧贵族、旧士族阶层的恐慌呢?
毕竟,一旦旧贵族、旧士卒无法再垄断学识,那么,他们距离被新贵族、新士族取代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但是,为了魏国日后的人才井喷,为了日后魏国人才济济,赵弘润认为,哪怕出现些许的混乱,这也是值得的。
以他的威势,完全可以抵挡住反对势力,但是他的后代儿孙,未必有这个威信。
换而言之,这是为了后代,他作为魏国君王必须去做的一件事!,!
在其中掺杂其他金石,以次充好,这可比私铸钱币更为牟利啊。”
文少伯点点头,但随即又摇了摇头。
不可否认,他也认为陶洪的言论无不道理,放在其他年间,或许会出现许多私铸金砖的情况,但是在当代,可能性较小,因为当代的魏王,乃是说一不二的赵润——既然朝廷明确表示私铸钱币、金砖者判处死刑,抄没家产,那么,一旦有人触犯此罪,朝廷就绝对会按律照办,绝无幸免的可能。
似乎是看穿了文少伯的心思,陶洪低声提醒道:“魏人不敢,未必他国的人不敢。”
文少伯愣了愣:这倒是!
当日,在陶洪告辞之后,文少伯便将他俩讨论的过程与结果,写成书面,派人投递到了天策府,送到了天策府左都尉高括手中——作为魏王赵润的御用商人,他拥有直接向君王呈禀利害的权利。
天策府左都尉高括一看这份书信的落款乃是「安陵文少伯」,便检查了一下信盒、纸张后,便立刻派人送到了皇宫,送到魏王赵润手中。
在甘露殿内,赵润仔细地观阅了文少伯的书信,思忖着他与陶洪讨论所得出的结论。
正如文少伯所认为的,其实对于魏国的寻常百姓而来,铜圜与银圜,完全足够满足百姓的日常交易,只有在添置贵重物的时候,才有小几率用到金圜钱;除此之外,就是那些殷富的世家子弟,一顿酒菜就花掉几个、几十个金圜,这未必不可能发生。
相比较之下,金条、金砖、纸契,这三者纯粹就是为了商贾而设。
但是陶洪这位定陶的巨商却认为,金条、金砖这两者,用途小而且具有潜在隐患,建议废弃,这让赵弘润对此犹豫不决。
『他国的金……么?』
负背双手站在窗口,赵弘润沉思着。
仔细想想,其实陶洪说得也没错,毕竟金子这种东西,并未只有魏国有,其他国家也有,魏人摄于本国的刑律,不敢私铸金条、金砖,未必他国的贵族也不敢——倘若有其他国家的贵族仿冒魏国的金条跟金砖,并且在其中掺杂其他金属,这将极大损害他魏国的利益。
更要紧的是,倘若是其他国家的人犯了罪,他魏国是否仍旧按律处置呢?倘若按律处置,这是否会引起该国的不满呢?
虽然目前的魏国毫不畏惧其他国家,但也没有必要白白竖敌对不对?
因此陶洪认为,既然金条跟金砖作用小而隐患大,不若废弃,让「纸契」来代替——他甚至觉得,纸契比看得见的钱币方便地多,除了必须跑几趟金部的衙门。
想了想,赵弘润最后还是来到了垂拱殿,与内朝诸大臣一起探讨这件事。
不能否认,赵润与朝廷诸大臣的想法是好的,但想法好,有时候未必就适用。
就像陶洪所说的,就算朝廷推行了金砖这种专门大宗交易而设的货币,可谁会傻乎乎地背着几块金砖去交易啊?毕竟那可是有菱有角、并且非常沉重的金砖。
倘若是一般人的言论,内朝诸大臣或许还不会过于当真,可那陶洪,那可也是名声响彻他魏国的定陶县巨商,这位白手起家的商人给出的建议,当然值得采信。
难道真的不适合?
内朝诸大臣们不禁犹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