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必胜的预兆二合一(第8页)
成千上万的围观魏卒与民夫们,惊地倒抽一口冷气。
看着周围的人群无不目瞪口呆,瞪大着眼珠子看着自己,赵弘润哈哈笑了起来,眨眨眼睛玩笑道:“这回总信了吧?”
那无数魏卒与民夫们面面相觑。
他们从未想过,也从来不敢奢想,他们魏国的储君赵润殿下,居然是这样一位和善亲民的殿下。
而方才那些在凉棚内与赵弘润说过话的民夫时,此时更是激动地浑身哆嗦。
忽然,有一人鼓起勇气问道:“太子殿下,您此番是特地来犒赏前线的兵将吗?”
赵弘润想了想,点头说道:“不错,我此番亲临战场,就是为了犒赏我大魏的英雄,但不单单是前线的兵将……在前线英勇奋战的将士,皆是我大魏的英雄,但诸位,亦是我大魏的无名英雄,没有诸位日以继夜地装卸粮草运往前线,前线的将士就吃不上饭,吃不上饭就无法战胜敌人,所以,在场的诸位,亦是我大魏的英雄!”
说到这里,赵弘润拱手抱拳,郑重其事朝着四周的人群拱了拱手。
一时间,气氛仿佛被点燃了一般,这些曾经甚少关注的小人物们,此刻只感觉胸腔内有使不完的力气。
这时,就听赵弘润振臂喊道:“诸位,为了前线的将士能吃饱饭打赢这场战争,请诸位与我一同,将这些粮草尽快装运马车,运往前线!”
“喔喔——!”
成千上万的人振臂呼应。
看到这一幕,寇正亦感觉胸腔内仿佛燃烧起一团火焰。
此刻的他,不想再去计较这位太子殿下是否是偷跑出来,他只知道,这位太子殿下的一句激励,比任何人千言万语都有效。
尤其是当亲眼目睹太子赵润当真扛起一袋粮食装上马车,寇正激动地攥紧了拳头。
『……这场仗,我大魏必胜!!』,!
r>就在朝廷暗自为无中生有的「太子殿下犒军」而做准备时,太子赵润,乘坐着户部运粮的船只,于两日后抵达了汾阴县。
汾阴县的县令,即是寇正,这也是一位赵弘润钦定的内朝大臣。
并且,赵弘润对寇正的期待,丝毫不亚于介子鸱。
但话说回来,寇正与介子鸱二人的抱负有所区别,介子鸱倾向于从上到下,即身处于魏国权力的核心,以通过制定合适的政令,使国家变得越来越强盛;而寇正则不同,他并没有太崇高的政治抱负,他只想着管理好治下,使治下的民众可以安居乐业。
正因为这样,前一阵赵弘润打算组建内朝时,曾派人请寇正到大梁任职,但寇正却婉言拒绝了——他不想在一个高高在上的位置,去制定对于民众息息相关的政策。『注:古代有不少改革,就因为脱离实际、太想当然而失败。有时候,上位者因为不了解民间疾苦,难免会想当然地提出一些政令,叫下面的人施行,自以为能改善国情,结果很多时候,非但遭到那一撮得利者的反对,就连民众也不买账。』
当赵弘润见到寇正的时候,寇正正在河对岸的「汾阴津」,在一辆辆马车、马车上装满粮草,准备运到前线的几支魏军之中。
不得不说,寇正此时肩负的重任,相比较当初介子鸱在川雒有过之而无不及,毕竟,这次魏国动用了多达四十万的军队,四十万人的口粮,可想而知后方粮草输运的重担是何等的沉重。
正因为如此,当赵弘润看到寇正的时候,这位汾阴县县令,正扯着嗓子指挥那些民夫,为此嗓子都喊哑了。
看到这一幕,赵弘润心中颇为感慨。
因为前几日他在垂拱殿内看到那一份份捷报时,看到的都是韶虎、司马安、魏忌、庞焕等他魏国的名将在河套地区高歌凯进、大杀四方,可负责调运粮食的寇正呢,却几乎无人提及。
可事实上,寇正肩上承担的重量,丝毫不比那些前线的将领轻。
想到这里,赵弘润遂走到不远处的凉棚里。
见此,那些在凉棚里喝水、歇息的民夫们都感觉很惊奇。
毕竟赵弘润的穿着打扮,俨然就是一位富家子弟的公子,更别说,赵弘润身边跟着赵雀身穿着软甲的美侍,以及做护卫打扮的吕牧、周朴、穆青、褚亨等宗卫。
『这莫不是谁家的公子,带着美婢与护卫到这儿游玩来了?』
看着赵弘润走入凉棚,那些民夫们心下暗暗猜测道,不约而同地让开了路。
其中一人小心翼翼地问道:“这位公子,不知有何贵干?”
赵弘润拱了拱手,和气地说道:“我见寇正大人嗓音沙哑,是故,想倒杯茶给他。”
见赵弘润这位疑似富家子弟的公子哥居然这般和气,并且又提到了受这些民夫们尊敬的寇正,凉棚内的气氛一下子活络了起来。
当即便有人竖起大拇指说道:“这位公子,你说的寇正大人,那可真是好样的。”
说着,凉棚内的民夫们便开始七嘴八舌地夸奖寇正,这个说寇正贵为汾阴令却毫无架子,那个说寇正这些日子与他们同甘共苦,甚至有时候会跟他们一起扛粮食装运马车。
赵弘润听了一圈,竟没有一人说寇正的不是。
官员历代分两种,一种是官、一种是父母官,而寇正,显然就是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