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章 裁决叛乱二合一(第8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毕竟据一些禁卫军士卒的口供,当时这些贵族,那是跟着南梁王赵元佐进的大梁城。

当然,南梁王赵元佐为何要杀那几名贵族,说实话赵弘润并不在意,毕竟他跟那几名遇害的贵族非但没有什么交情,甚至于,还有一些仇怨。

问题在于,如何处置南梁王赵元佐。

说实话,以赵弘润如今的权势与地位来说,想让南梁王赵元佐死,其实已经是一件非常轻松的事。

只不过,这么做是否太可惜了?

毕竟,刨除掉他这个日后很难有机会再领兵出征的太子以外,他魏国最擅领兵作战的统帅,就只有禹王赵元佲与南梁王赵元佐两人,除此之外,就算是河西守司马安,河东守临洮君魏忌,上将军韶虎,相比较前两位,恐怕都还差那么一点。

更要紧的是,禹王赵元佲的身体一向不好,根本无法支撑长时间的战争。

也就是说,魏国日后可以出动的,拥有「灭一国」能力的统帅,恐怕就只有南梁王赵元佐。

而魏国,日后与韩国、与楚国,却注定会发生更大规模的战争。

那么问题就来了。

对于这个南梁王赵元佐,到底是杀,还是留?

若是以曾经「肃王赵润」的角度来说,似南梁王这种人,还是尽早除掉为妙,毕竟南梁王赵元佐能做到的事,他「肃王赵润」也能做到,甚至于还能比前者做的更好。

但如今,赵弘润却是监国太子的身份,若无意外的话,基本上已经失去了亲自领兵出征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南梁王赵元佐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

更要紧的是,若赵弘润下令处死南梁王赵元佐,其实魏国失去的,并不止是后者这位拥有「灭一国」能力的统帅,最起码还要失去庞焕、蒙泺等几名足以独挡一面的大将,甚至于,连镇反军这支精锐也会瓦解,这对于正在征讨宋郡、即将征讨河套地区的魏国而言,可是不小的损失。

想到这里,赵弘润皱眉说道:“对南梁王的处置,暂且搁置……高力,派人知会宗府,叫宗府派人提南梁王入宫,本王要见他。”

“是!”

小太监高力应声道。

作为太子,为了魏国的整体利益考虑,赵弘润决定给南梁王赵元佐一个机会。

而这事,恐怕就连南梁王赵元佐自己都没有料到。89,!

童宪欲言又止。

见父皇脸上表情有些落寞,赵弘润耸耸肩,一脸无所谓地说道:“父皇,儿臣可不是跟你商量,只是知会你一声……既然知会过了,儿臣就告辞了。”

『这个混账!』

听闻此言,魏天子恨地牙痒痒,心中那点落寞,顿时被无可奈何的郁闷所取代。

不过出乎魏天子意料的是,在离开内殿的时候,赵弘润忽然停下了脚步,回顾他父皇说道:“事实上,父皇曾经那些恶事,儿臣知道的并不少,但这并不影响在儿臣心中,父皇仍是一位……明君!”

说罢,赵弘润转身离开了甘露殿。

“……”颇有些目瞪口呆地看着赵弘润最后停留的地方,半响后,魏天子一脸惊异回头问大太监童宪道:“童宪,那劣子方才说什么?”

大太监童宪布满褶皱的脸上堆满了笑容:“太子殿下说,陛下在他心中是一位明君!”

“哈、呵呵呵……”

魏天子哭笑不得地摇了摇头,随即轻哼一声,淡然说道:“哼!朕在位二十余年,勤勤勉勉,当然是明君,还用得着那劣子来评价?”

瞅着眼前这位陛下脸上那浓浓的喜悦,大太监童宪会心一笑,很识趣地没有多说什么。

片刻之后,赵弘润返回了垂拱殿。

因为得到了父皇的首肯,赵弘润的心情也是好了不少。

此时,蔺玉阳、虞子启、冯玉、徐贯、李粱、杜宥、介子鸱、温崎等几人正坐在垂拱殿的内殿,代替赵弘润批阅着奏章——虽然赵弘润已下诏增强了朝廷六部的职能,但短时间内,朝廷恐怕还无法适应这种新制度,因此,这些垂拱殿内朝官员目前的任务,就是代替赵弘润批阅这些奏章。若是其中有什么紧要的事,再请示赵弘润这位太子殿下。

至于日后,待朝廷六部尚书逐渐适应的新的制度,渐渐分担了垂拱殿这边的负担后,垂拱殿这边的几位内朝官员,就要逐渐转型为至高的决策者,比如说平衡某些既定国策的利弊,就落后的制度采取革新,制定魏国的战略方针等等。

看似「内朝」是一柄双刃剑,但赵弘润丝毫不担心自己会被架空,因为他选定的内朝官员,也并非是同一派系。

比如说,蔺玉阳、虞子启、冯玉三位原中书大臣,就侧重于「理论派」,他们时常会提出很好的建议,但好的建议,有时候未必就适用,所以以往需要魏天子与旧太子赵弘誉最后来决定;而徐贯、李粱,以及目前隐隐是外朝六部之首的礼部尚书杜宥,就属于「实干派」,相比较于最优秀的政令,他们更倾向选择最适用的政令。

正因为这个原因,原中书左丞虞子启与原户部尚书李粱,这两位在成为垂拱殿内朝的同僚后没过一日,就产生了政见上的矛盾。

而相对这两方,介子鸱与温崎所代表的即是太子赵润,不过目前,由于二人缺少相关经验,故而被赵弘润按在末席,让二人向他们的同僚学习。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