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7章 三王起兵二合一(第6页)
肃王赵润那是谁?那是魏国的英雄!
是几次拯救魏国于水火,几次挫败了韩国、楚国等强大邻国的魏国英雄,可太子弘誉却害死了这位可敬的殿下,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太子弘誉并不像传闻的那样贤明!
在这个局面下,国内的舆论纷纷倒向庆王弘信,以至于庆王赵弘信、桓王赵弘宣、燕王赵弘疆三人分三路逼近大梁的途中,所经过的县城几乎是望风而降。
时至洪德二十五年二月中旬,庆王赵弘信率领庆王军率先逼近大梁。
期间,南梁王赵元佐甩掉了上将军韶虎的魏武军,成功赶上庆王军,与庆王军在梁郡汇合。
而此时,太子弘誉则命禁卫军、鄢陵军、商水军、游马军,以及他假借魏天子名义从三川调来的五万羯角骑兵,各自驻守在大梁一带。
眼瞅着一场恶战即将展开。
而与此同时,被传闻为已经亡故的肃王赵弘润,也早已带着青鸦众秘密潜进了梁郡,关注着这场大战。
“……启禀殿下,三王的军队已逼近大梁,而大梁方面,亦将诸军部署在城外……”
听着青鸦众头目鸦五的禀报,赵弘润皱着眉头沉思着。
在旁,侍妾赵雀纳闷地问道:“殿下,不出面阻止么?”
据她对自己丈夫的了解,她丈夫是非常不希望魏国发生如此大规模的内战的。
“还不是时候。”
赵弘润摇了摇头,惆怅地吐了口气。
平心而论,倘若没有他离开大梁时所遭遇的来自萧逆的行刺,其实这个时候,他就应该要设法联络鄢陵军、商水军、游马军,尽快动手阻止这场大战了。
但是那场行刺,让他改变了主意。
因为他意识到,这场太子弘誉与庆王弘信之间的交锋,表面上看似是这两位王兄为了皇位的战争,但事实上,恐怕这两位王兄,谁也不是这场战争真正的主角——这两人,恐怕都只是棋子而已。
真正的下棋者,一方恐怕就是萧氏余孽的首领萧鸾,而另外一方,若是赵弘润没有猜错的话,十有八九就是这一年余来,躲在甘露殿里装病的他父皇、魏天子赵元偲。
除此以外,无论是谁都只是棋盘上的棋子。
正因为猜到这一点,故而赵弘润不敢轻举妄动。
他要等萧鸾暴露其真正的目的,相信他的父皇,也在等着此事。
只是这样一来,这场战争就无法避免了。
至于庆王弘信能否攻陷大梁,赵弘润还不好猜测。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倘若庆王弘信身边有萧鸾的人,那么,太子弘誉的军队部署,恐怕就只是形同虚设而已。
因为萧鸾也知道,有一条密道,可从城外直通城内的怡王府。,!
先不说能不能打赢,难道桓王赵弘宣还敢跟兄长沙场相见?
直到今日,得知太子弘誉将肃王赵弘润软禁在大梁的肃王府后,骆瑸便不再多做阻劝了。
道理很简单,肃王赵弘润若果真被太子弘誉软禁,那可能是因为前者不满后者的行为——如此一来,骆瑸也就洞悉肃王赵弘润对此事的态度了。
“我兄长错信赵弘誉这个奸诈小人,故而才会遭后者软禁。”
此时此刻的桓王赵弘宣,虽然十分关切兄长赵弘润的关切,但在心底,他亦暗暗有些窃喜。
毕竟他一直以来都厌恶太子弘誉,但是又无法说服兄长赵弘润,而如今,他兄长赵弘润被太子弘誉软禁,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他的观点是正确的!
当日,桓王赵弘宣响应庆王赵弘信的号召,率领五万余「北一军」,前赴大梁。
期间,赵弘宣亲笔写了一封信,派人送到山阳县,送到四哥燕王赵弘疆的手中。
说实话,燕王赵弘疆不太乐意参合太子弘誉与庆王弘信之间的斗争,但在得知八弟肃王赵弘润被太子弘誉软禁在大梁后,这位燕王殿下就坐不住了。
要知道,若当初没有肃王赵弘润的千里驰远,他赵弘疆早就与心爱的妻妾徇死于山阳县了,哪里还能活到今日?
于是乎,燕王赵弘疆一方面调南燕军驻守河内郡的东部,以防韩国趁火打劫,一方面则响应桓王赵弘宣的号召,率领三万山阳军,起兵征讨大梁。
数日后,这个消息传到了庆王赵弘信的耳中。
此时,庆王赵弘信已率领庆王军逼近宋郡的「定陶」,即将踏入魏国王都的京畿之地「梁郡」,骤然听闻桓王赵弘宣与燕王赵弘疆于安邑、山阳两地响应起兵,他闻之大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