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水火不能容(第2页)
刘淮接过酒盏,仰头饮尽,眼中闪过一丝疲惫,却依旧坚定:“此战虽胜,但我心知,这只是开始。”
果不其然,数月之后,蒙古大军再度集结,意图卷土重来。而这一次,成吉思汗并未亲征,而是派遣其子窝阔台为主帅,率二十万大军南侵。
形势愈发严峻,刘淮不得不调整战略,加强防御工事,并联合西夏、吐蕃等边疆势力,共同抵御蒙古入侵。
与此同时,朝廷内部对刘淮的猜忌也逐渐加深。御史台接连上奏,指责其拥兵自重,甚至有人暗中联络江南豪族,图谋削弱其势力。
面对内忧外患,刘淮并未慌乱。他深知,唯有以实力说话,才能赢得真正的尊重。
于是,他一方面继续强化北疆防务,另一方面则派遣使者前往临安,向皇帝呈递奏章,表明忠心,并请求朝廷拨款修筑城墙、训练新军。
皇帝见其忠诚不改,且战功卓著,遂答应其所请,并赐予大量物资与兵力支援。
有了朝廷的支持,刘淮得以进一步巩固北疆防线。他不仅修建了更加坚固的防御工事,还设立了多处军屯,鼓励士兵开垦荒地,实现自给自足。
此外,他还推行一系列新政,包括减免赋税、兴办学校、设立医馆等,极大地改善了百姓的生活条件。
渐渐地,越来越多的百姓愿意留在北疆,不再视其为战火纷飞之地,而是一个可以安居乐业的新家园。
然而,就在局势看似趋于稳定之时,一封密信再次打破了平静。
“元帅,临安传来急报!”斥候疾驰入城,脸色苍白。
刘淮接过密信,拆封细读,眉头越皱越紧。
信中内容令人震惊??朝廷内部发生政变,太子被废,权臣把持朝政,意图削藩夺权。
更糟的是,有人已经秘密联系北疆部分将领,企图策反,逼迫刘淮交出兵权。
刘淮看完信后,沉默良久,随后抬起头,目光如炬。
“辛弃疾,召集众将议事。”
辛弃疾立刻领命而去。
不久之后,众将齐聚大帐,气氛凝重。
“各位,”刘淮环视众人,声音低沉却坚定,“朝廷有变,我等身为大宋将领,必须做出抉择。”
有人低声议论,有人面露犹豫。
刘淮缓缓起身,朗声道:“我刘淮,自投身北伐以来,从未有过二心。如今,朝堂动荡,奸佞当道,若我等袖手旁观,北疆百姓将再陷水火!”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我愿率军南下,清君侧,扶正统。你们,谁愿随我同行?”
片刻沉默后,毕再遇第一个站了出来:“末将愿随元帅赴汤蹈火!”
紧接着,张白鱼、岳霖、李彦仙等人纷纷表态,纷纷表示愿意追随刘淮,共赴国难。
刘淮看着这些忠诚的将领,心中感慨万千。
他知道,自己即将踏上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或许会背负千古骂名,但为了这片土地,为了那些信任他的百姓,他别无选择。
“好!”他握紧拳头,目光坚定如铁,“既然如此,那我们就一起,把这北伐进行到底!”
刘淮站在幽州城头,望着远方的群山与草原。北风呼啸,吹动他的战袍猎猎作响。他心中清楚,蒙古虽暂时退却,但真正的风暴尚未到来。
“元帅。”辛弃疾缓步走上城楼,神色凝重,“朝廷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