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2章 破敌之策在于冯奇正(第1页)
宁宸猜得不错,在他们移动的过程中,除了鬼爪铁链,还有暗器不断飞出。
他虽然几乎力竭,但冯奇正挡住几枚暗器还是可以的。
“老冯,左边。。。开枪!”
随着宁宸的话,冯奇正手里的螺纹钢刺了出去,铛的一声,震飞射来的弩箭,同时面向左边的两名宁安军中的一人,朝着暗器射来的方向开了一枪。
草丛里一片安静,好似子弹只打断了枯草,并未伤到人。
然而,草丛里,一个身材瘦小如猴子一般的黑衣人,一手紧紧地压着肩头,殷红的。。。。。。
春雷初动,启口园后山的雾气尚未散尽,第五门依旧半开,门内原野上的晨光如薄纱轻覆。那群孩子早已离去,只留下手印与脚印在湿润的土地上,一圈圈扩散,如同心声涟漪。阿昙仍坐在门外石阶上,膝前放着一面铜镜,镜中映出的不是她的面容,而是千万人此刻的心跳节拍??快慢不一,却渐渐趋同,宛如一支无声的合奏。
她指尖轻点镜面,一道微光自指间渗入,镜中景象随之流转:北方军营里,老兵将写满名字的布条系在旗杆顶端,迎风招展;南方小镇,那位曾诬陷村医的镇长,如今每日清晨在静语场中跪坐,接受乡邻目光的审视,不再辩解;东海渔村,渔民们自发组织“夜话会”,在月光下轮流讲述祖辈口耳相传却被官府删改的历史;西漠驿站,驿卒们将过往旅人的遗言刻于陶片,埋入沙丘之下,名为“未寄之信”。
这些画面并非幻象,而是由“共听之力”凝聚而成的真实反馈。每一句被听见的话,都会在天地间激起回响,如同投入深井的石子,终有回音。而阿昙,正是这万千回音的中枢。
忽然,铜镜中的光影剧烈波动,一行血色文字浮现:
>“北境铁狱,三百囚徒,齐声默诵:‘我们无罪。’”
阿昙瞳孔微缩。北境铁狱,是前朝遗留的暗牢,深埋冻土之下,专囚“言语犯”??那些曾写下批判诗文、传播异端学说、或仅因一句真话便遭构陷入狱之人。百年来,无人知其确切位置,更无人敢提其名。如今,竟有三百人同时发声?且是以“默诵”之形,借共鸣系统直抵启口园?
她立刻起身,脚步虽缓,却坚定如钟摆。穿过启口园长廊时,沿途弟子纷纷俯首行礼,以手语打出:“听语使安好。”她一一回应,手势轻柔而庄重。来到密室,她取出四枚声音结晶,分别置于四方铜鼎之中,再以心念催动《听语法典》第九章??“万里同闻”。
刹那间,室内风起,烛火不摇而明。四晶共振,投射出一幅立体舆图:九州大地之上,七十二回音点如星辰闪烁,唯独北方一处黑雾缭绕,似有巨物盘踞。正是北境铁狱所在。
阿昙闭目,以“心耳”探入那片黑暗。
起初,唯有寒风呼啸,冰层断裂之声。继而,细微的震动传来??不是语言,不是呐喊,而是一种极其规律的敲击:三短、两长、一停,循环往复。这是百年前四公子传授的“地脉密码”,用于在绝对禁声环境中传递信息。内容译出仅八字:
>“狱底有门,通向旧都。”
旧都?阿昙心头一震。那是指已被焚毁的“归言城”??四公子最后集结之地,也是共感院最初建立之所。传说城陷之时,整座城市沉入地底,化为废墟迷宫,唯有“真言血脉”方可寻得入口。
难道铁狱之下,竟连着那座失落之城?
她正欲深探,忽觉胸口一滞,铃兰花印记骤然发烫。一股陌生意识强行切入她的感知??阴冷、扭曲,带着铁锈般的腥气。
>“你以为门开了,实则只是另一道锁的开始。”
声音无形,却如针刺脑髓。阿昙猛然睁眼,铜镜炸裂,碎片四散。四晶同时黯淡,仿佛被某种力量污染。
盲眼姐姐不知何时已立于门口,手中断弦微微颤动,脸色凝重。
“他们醒了。”她用手语道,“共感院的‘影枢’??那些自愿剜去双耳、割裂舌头,只为成为纯粹控制者的疯子……他们一直藏在地下,靠吞噬他人言语维生。如今,感应到第五门开启,他们要反扑了。”
阿昙沉默片刻,抬手打出一问:“如何应对?”
盲眼姐姐摇头:“不能硬抗。他们的力量源于恐惧与怀疑,越是压制,越会壮大。唯一的办法……是让阳光照进地底。”
阿昙懂了。
真正的战斗,不在战场,而在人心。
次日清晨,启口园发布新令:全国静语场新增一项仪式??“传默”。参与者需在无言中,用表情与动作演绎一段他人的真实经历。可以是邻居的委屈,可以是陌生人的苦难,也可以是历史中被抹去的声音。
消息传开,民间哗然。
有人嗤笑:“装神弄鬼,不如多打几亩田。”
也有人警惕:“莫非又要搞思想统一?”
但更多人选择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