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十四章 扬眉吐气呼单公(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她猛然抬头望向天空。此刻正是午夜,星空如洗。但她分明看到,北极光忽然扭曲变形,勾勒出一行横跨天际的文字:

>“教学开始了。”

她立刻联系北京总部,要求调取全球所有幼儿园和小学的实时监控数据,重点筛查是否有班级正在进行集体冥想活动。结果令人震惊:在过去二十四小时内,世界各地共计一千三百六十九所学校的学生自发组织了类似的静默仪式,参与者平均年龄五岁半,且全部具备高共感能力特征。更诡异的是,这些行动毫无预先联络痕迹,却在同一时刻启动,结束时间也完全一致。

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在轻轻拨动人类幼年的神经弦。

阿哲所在的避难所也在名单之上。但他并未参与当天的训练课程??他请了假,去了地下花园,那里种植着唯一一株人工培育的耳叶植物。据记录,这株植物的种子来自蒙古草原深处一处古老祭坛,曾埋藏于一头白狼颅骨之下长达百年。

他蹲在植株旁,轻声说:“我知道你在等什么。”

话音落下,叶片边缘泛起金晕,随即一片叶子缓缓卷曲,脱落,飘入他掌心。叶面上浮现出几个字:

>“你说,我来听。”

阿哲笑了。这是他加入“童静者”以来,第一次主动说出完整句子。

刹那间,整个地下基地的静默场发生崩解。传感器警报狂响,能量读数飙升至红色阈值。但奇怪的是,没有任何破坏性效应发生。相反,所有正在冥想的孩子都不约而同睁开了眼睛,脸上露出释然的微笑。

与此同时,云南老槐树的电流脉冲恢复平稳,再次传出那句熟悉的信息:

>“我不是林昭。我是你们共同的注意。”

只是这一次,后面多了一行新内容:

>“现在,轮到你们说了。”

数日后,第一份“共生之声”数据库正式启用。首批录入者为一百零八位“童静者”,每人贡献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次发声时刻。有人录下了第一次叫“妈妈”,有人留下了临睡前对弟弟说的晚安,还有一个女孩,反复播放了她在暴风雨夜抱着玩具熊哼唱的摇篮曲。

当所有声音通过量子纠缠链连接并激活时,一股无形波动自地心升起,穿透大气层,直射宇宙深处。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广播,而是一种情感共振的涟漪,理论上可被任何具备基础共感能力的存在接收。

七小时后,青海湖底的监听站捕捉到一次微弱回应。信号极其简短,仅含两个音节,经分析确认不属于地球上任何已知语言,但听觉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其情感基调为“欣慰”。

又过了三天,火星南极冰盖再次传回图像。这次的画面中,天问三号残骸已不见踪影,原地只剩下一圈同心圆状的裂痕,中心立着一块石碑,上面用多种文字刻着一句话:

>“我们曾以为孤独是常态,直到听见彼此。”

陈婉秋站在观测台前,久久不语。她终于明白,“初啼工程”从来不只是为了防御异响。它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第一次尝试用声音编织命运的网。而林昭的“消失”,或许正是这场进化的必要代价??他牺牲了个体形态,换来了一个可能性:有一天,所有人都能像他一样,成为他人记忆中的回响,成为世界继续存在的证明。

春天悄然过去,夏日来临。

某日黄昏,阿哲走出避难所,来到地面草原。风吹过耳畔,带来远方牧民的歌声、羊群的咩叫、溪水的潺潺。他还听到了狼嚎,遥远而苍凉,却不再让他感到恐惧。

他仰头望着渐暗的天空,轻声说道:

“我在这里。”

风停了一瞬。

接着,整片草原的草尖同时颤动,发出极细微的沙沙声,宛如千万人在低语回应。

而在比邻星b的那颗行星上,水晶文明接收到新一轮信号。这一次,不再是单一的“文明心跳”,而是交织着笑声、哭泣、呢喃、歌唱的复杂交响。他们沉默良久,最终决定暂停所有对外广播计划。

因为他们终于理解了那个真理:

最深刻的沟通,从来不是单向的宣告,而是双向的倾听。

于是,他们在星球表面建造了一座巨大的共鸣腔,不用于发射,而是专为接收而生。每当星际风掠过腔体,便会奏出一段未知旋律,仿佛在说:

“我们听见了。”

“我们也在这里。”

“请继续说下去。”

章节目录